1、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出席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出席会议。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赵乐际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显著优势、宝贵经验和实践要求,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履职、担当尽责,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一是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完善和落实宪法相关法律制度,修改监督法、监察法,两次审议代表法修正草案并决定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推进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行使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任免权。二是认真履行立法职责,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年来,共审议法律案39件,通过其中24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4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三是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共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21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9项专题调研,作出2项决议。四是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密切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代表服务保障工作水平。五是积极有效开展人大对外交往,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六是全面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
赵乐际在报告中对今后一年的任务进行部署:履行宪法实施和监督的职责;高质量推进立法工作;围绕大局做好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人大对外交往;扎实推进“四个机关”建设。
2、联合国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活动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对话会在日内瓦举行
3月8日,日内瓦消息:联合国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活动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对话会7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行。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瓦罗瓦娅、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图尔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副主席胡里奥等致辞,各国女性外交官、青年代表等约200人出席。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受邀合办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发言时说,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欢迎各方在30年后再次聚首北京,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建设性对话与合作重燃对《北京宣言》的庄严承诺。
与会嘉宾一致肯定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里程碑意义,强调《北京宣言》通过3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催生积极变化,至今仍是最全面、最权威的全球妇女议程,呼吁各方继续团结合作,携手推进全球妇女事业。
2月24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八届会议根据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提出的决议要求,成功举行了“纪念《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周年”专题研讨会。
3、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近10年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3月8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介绍,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江河湖泊承载能力,实现“还水于河”。近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4、我科学家描绘出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图
3月9日,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阐述了深渊生命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了深渊生命成为人类资源宝库的无限可能。日前,相关科研成果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研究团队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多次深入深渊海底探索,发现深渊微生物在最深海域超高静水压(600至1100个大气压)下的异常繁盛,揭示了深渊的两种代表性宏生物与深渊微生物之间存在趋同的适应机制,即深渊存在跨越物种边界的“共适应”策略,从而串联起独特的深渊生态系统,描绘了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的图景。
通过对2000多份深渊沉积物、深海鱼类及深渊钩虾样本的分析,并结合深渊海底现场观察,研究团队取得了三大突破性发现,分别是深渊微生物新颖性成因及其适应策略、深渊钩虾的适应机制、渊鱼类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适应性重塑和演化轨迹。
研究团队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渊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并鉴定出7564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其中89.4%为尚未被报道的新物种,其多样性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量相当。研究发现,深渊微生物通过“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适应策略,在深渊高压、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异常繁盛,支撑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繁荣。
成果还系统研究了深渊生态系统食物链,从微生物到无脊椎动物(钩虾)再到脊椎动物(鱼类),阐明了极端环境下生命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将人类对海洋生态的认知拓展至万米深渊。同时,繁荣的深渊生态系统展示出深渊在新基因、新结构和新功能方面的巨大资源潜能,为解决全球生物资源枯竭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5、我国女航天员王浩泽从太空为女同胞送来妇女节祝福
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王浩泽专门录制视频,祝愿每一位女同胞节日快乐。
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是我国第三位女性航天员,于2024年10月30日乘坐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与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一起入驻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目前,我们的(飞行)时间已经过半,我们的在轨生活忙碌而充实。闲暇时,我也会透过舷窗凝望地球,蓝色星球和浩瀚宇宙美不胜收。每到此时,我总会想起地球上那个渺小而倔强的女孩,她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她在一次一次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她坚定无畏地迈上星辰大海的征途……”王浩泽在视频里说,“她,是曾经的我,也是每一位胸怀梦想、执着追梦的女性。”
1990年春,王浩泽出生在河北滦平。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她从小就懂得,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争取到理想成绩。正是靠着这股“要比别人多努力些”的劲儿,她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小村庄。2020年,她通过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成为我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截至目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已经过半。进驻中国空间站后,他们在轨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密切配合完成了两次太空出舱活动等。
“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王浩泽在太空祝每一位女同胞节日快乐。她说:“祝愿你们可以成为明月,亦可成为星辰,还可以活成自己的小太阳,在春和景明的季节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