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会见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
12月1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
习近平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合影留念,感谢他们长期支持中国现代化事业。
习近平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再次处于关键十字路口。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应该相互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而非挑战,相互把对方当作伙伴而非对手,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中方愿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践行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
习近平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情况特别是中国近期出台的系列重要举措,指出经历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方有充分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包容的,中国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关于全球经济治理,习近平强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有效、有为的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经济组织应该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呼声和世界人民期待,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增加全球南方国家代表性和话语权。各方在这方面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关键是要把愿景变为现实。全球经济治理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习近平还阐述了中方对发展中美关系的一贯原则立场,强调中方愿同美国政府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中国将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决维护好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
2、2024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举行
12月10日,2024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开放、交融、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来自思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20多家专业机构和中外专家参加活动。
论坛开设版本、戏剧、诗歌、学术研究、科幻、科学技术、工业等主题研讨会,从不同细分领域探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道路。
“中国有戏”项目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发起,旨在打造细分领域全媒体传播矩阵、开展国际交流、拓展文博文创开发等跨界融合。
“中国有戏”首场演出于当晚举办,10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及国内优秀青年演员,共同展示中国戏剧的精髓和魅力。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87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及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留学生代表聆听了专家演讲,并观看演出。
3、中方呼吁各方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12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呼吁各方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权领域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希望个别国家摒弃“麦克风外交”,停止借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他国内政。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也是《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6周年纪念日。发言人能否介绍中方在人权保护领域所做工作?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指责中国人权状况,中方有何回应?
毛宁说,76年前发表的《世界人权宣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毛宁说,中国如期打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现有全国人大代表约3000名,各级人大代表270多万名,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中国坚持依法保障人权,现行有效法律305件,为人权事业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中国围绕合作促人权、发展促人权、经社文权利、特定群体权益等主题在人权理事会提出一系列倡议主张,为全球人权治理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我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取得丰硕成果
12月10日。从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21年启动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推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新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普查坚持普查和保护并举,取得了丰硕成果:
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安全保存,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
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介绍,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完成普查不是终点,而是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起点。刘莉华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锚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快资源精准鉴定,强化资源改良创制,推动资源共享利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
5、刘建超会见巴基斯坦穆盟(谢)代表团
12月10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由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高级副主席、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丽亚姆率领的穆盟(谢)代表团。双方就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党际、地方交流合作,推动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等交换意见。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
公众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