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1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强调,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地和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社会工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实践探索,扎实履职尽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2、我国将加快改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
11月6日,全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从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建立组织领导、规划引领、项目管理、要素保障、考核评估等机制,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左右,九成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逐步提升,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以来,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控辍保学成效显著,超过七成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农民看病更加便利。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聚焦农民需求、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推动乡村建设行动走深走实,着力提升建设成效,加快改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
3、外交部: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平台深化与各方交流合作
1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日表示,中国将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平台,深化与各方交流与合作,推动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联合行动,不断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正式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毛宁在当日下午例行记者会上说,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倡议,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将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4、我国首次公报形式发布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11月6日,在6日开幕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我国首次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的形式,发布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和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共4.7万余字,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等内容。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说,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目的是集成发布我国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总结反映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充分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全面体现生态保护修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公报指出,通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四个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基本形成。
公报介绍了我国“真金白银”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的情况,52个“中国山水工程”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836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6.7万平方千米;支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重大项目175个,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252.6亿元,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680千米、滨海湿地约500平方千米。
根据公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未来愿景包括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自我更新的空间。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千米以上,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8%,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全国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 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
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提出到2027年,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冰雪运动更加广泛开展,我国冰雪竞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协调融合发展,在扩大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增长点,建成一批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冰雪丝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发展迈上新台阶,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意见》从8方面提出系列举措。一是持续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动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发展冰雪项目竞赛表演产业。二是完善冰雪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冰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传承发展冰雪文化,推进冰雪装备器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发展冰雪旅游。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四是培育壮大冰雪经济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冰雪领域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冰雪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冰雪体育组织。五是促进和扩大冰雪消费。丰富冰雪消费产品,优化冰雪消费环境,健全冰雪标准体系。六是强化冰雪经济要素保障。加强冰雪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冰雪用地保障。七是深化冰雪经济对外合作。搭建高水平国际冰雪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冰雪经济合作平台。八是加强服务保障。加强冰雪经济统计口径研究,完善统计机制,强化对冰雪运动场所、冰雪游乐场所、冰雪赛事活动、冰雪装备设施等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